开课城市
郑州、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教学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社科要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打造有滋有味专业课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日前,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方向、划重点、定规则,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从部分地区、高校的探索转化为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要求覆盖到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近年来,长安大学不断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行业思政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分层次、分步骤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行业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德育+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思政)”三个类别的课程思政建设,先后建成40门本科示范课程、15门研究生示范课程,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层层递进、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以示范课程建设为抓手 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各专业类课程的特点分类推进,做到有的放矢、因课施策。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安大学开设《交通强国》《地学人与国土文化》《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等系列行业(特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公路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7个学院近30名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组建行业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特聘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其中,由罗晓瑜负责的《交通强国》课程以“交通强国”战略为切入点,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讲“中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历史发展脉络”“交通强国战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交通强国战略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等内容;公路学院教师主讲“中国公路交通建设的基本理念、基本现状、发展趋势”等内容;陕西省交通部门专家主讲“陕西交通强省建设和‘追赶超越’的实施计划”等内容,全方位、多维度阐释中国“交通强国”战略及陕西省交通强省基本战略,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自信。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因素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资源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安大学对标“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要求,动员全校教师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目前全校约300门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融入了思政元素,全覆盖的课程育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以情怀讲专业 营造有信仰有温度的精品课堂


  课程思政,看似是一个近期才开始热起来的词,其实在很早之前,就以各种方式渗透在了长安大学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公路交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行业责任感、国土资源“负重远行山水间”的职业豪迈,还是城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美学追求,都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自觉,为培养有情怀有自信有热情的专业人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长安大学持之以恒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三个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长安大学持之以恒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对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017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学生吴玥来说,罗晓瑜老师的《桥梁美学与桥梁造型设计》选修课是她提前定好了闹钟才抢到的一门课。大二时偶然听到罗老师讲的一节桥梁工程课,令她印象深刻,大三看到这门选修课,她毫不犹豫地下手了。“罗老师上课时会给我们介绍非常多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桥梁,不光讲关于桥梁的专业知识,还会讲这座桥包含的美学元素、设计者们的创意和桥背后的故事,内容特别丰富。听了罗老师的课,我感觉到,一座桥不仅仅是生硬的水泥块和钢筋钢板,也是桥梁人职业精神的汇聚和美学理念的体现。”丰富的桥梁设计建造经验分享、有前沿有热点有挑战的专业知识学习,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强烈共鸣的思政元素融入,让罗晓瑜老师的课在学生之中很受欢迎。


  家国情怀有着撼动人心的无穷力量。在罗晓瑜的课堂上,从来不缺少家国情怀,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非常具有家国情怀的桥梁人。罗晓瑜生在广东,他的成长经历伴随着新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历程:“在我高考前两年,虎门大桥建成,这让我感到特别震撼和自豪,也是我报考桥梁专业的直接动力。硕士期间我开始跟着导师做项目,博士期间参与设计港珠澳大桥和巴拿马运河大桥,毕业后参与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的造型设计工作,在一次次参与重大桥梁工程的过程中,我也见证着祖国实力的渐渐强大,我很想把我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到的这种自豪感传递给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他曾跟学生讲起参加中马友谊大桥点亮工程的经历。时值马尔代夫时局动荡,为了保护华人安全,大桥建设方在桥头升起了中国国旗,打出“在这里我们代表中国”口号。看到国旗飘扬在异国天空的时刻,罗晓瑜的血液沸腾了:“我看过很多次升国旗,那是最令我激动的一次,从这面旗子里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能量,我觉得背后有很强大的国家在支撑着我们,那一刻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学生听了无不动容。


  课程思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过程,资源学院教授杨兴科对这句话的感触尤为深刻。从原西安地质学院初建时期的《地质学》,到1978年的《动力地质学原理》,再到合校后的《地球科学概论》《区域大地构造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包括近些年开展的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入门兴趣提升、课堂与实践等,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同样的精神气质:从李四光、张伯声、汤中立等老一辈地质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矿产资源勘察事业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中凝练出来的,属于地质人的独有精神品格。“传递这种精神品格,已经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理念。”杨兴科表示。


  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要培养学生自信,我们自己要有自信,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情怀。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打动学生。”罗晓瑜这样总结道。


  以文化浸润心灵 培育有学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化有着深远而持久的支撑力量。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开始思考、挖掘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因子,并将其与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为专业课程提供有趣有味又有力的支持,于无声处滋养学生的精神家园。


  公路学院教师叶飞虽然是一位“工科男”,却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这源于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钻研。在他的课程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他会结合“天人合一”理念讲解道路桥梁隧道的路线选择、后期养护等专业问题;也会把《蜀道难》、愚公移山、毛主席诗词等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感受公路交通的变化。


  来自建筑学院的青年教师张薇在《乡村发展与规划》课程中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授课风格。在讲述城市规划理论时,她通过唐长安城、汉长安城的例子·告诉学生,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这些经验也被日本东京等很多城市所借鉴学习。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她就意识到了传统城市设计理念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沿用了西方的规划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中国的城市,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没有特色、缺乏文化元素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去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这么优秀的经验,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去传承的,并从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做更有文化的建筑。”


  在罗晓瑜的课堂上,他对传统桥梁案例的信手拈来,就好像我国古人建桥时的就地取材,充满了智慧。2019级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生吴庆霖在上“桥梁概念设计”课程时,对于罗老师所讲的洛阳桥印象深刻:“罗老师对我们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有很多中国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桥案例。比如宋朝时的跨海大桥——泉州洛阳桥,中国工匠利用牡蛎加固桥墩,首创了‘蛎固基法’。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古人凭借智慧建造了洛阳桥、赵州桥这样经典坚固的桥梁,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在吴玥看来,罗晓瑜老师课上所讲述的每一座重大桥梁工程的建设都凝聚了桥梁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虽然中国现在是桥梁大国,我们的桥梁建造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世界领先的成果,但各国之间的竞争依然很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推动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努力为国家的桥梁事业做出新的贡献。”罗晓瑜老师的动人情怀和热情鼓励也让吴玥悄悄地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我之前是想学路的,因为感觉桥梁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是大二时听了罗老师的那节课,让我第一次觉得桥梁是很美的,学桥梁是很有价值的。我很希望自己未来能在这个行业里能有所建树,为人们设计建造更好更美的桥梁。”


  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是个人发展的强劲动力。长安大学所培养的28万余名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奋战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的岗位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科技报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经由一代代教师的倾情讲授,传递到年轻一代的手中,再伴随着学有所成的他们奔赴祖国各地,开枝散叶,蓬勃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已全面铺开,示范课程在不断探索中也亮点频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如何结合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炼思政文化,建好示范课程,发挥带动作用,进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提升育人能力,增强育人效果,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彪晓红表示。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打给您,接听免费!

如何称呼您 :

您的电话 :

意向专业 :